打破名校的迷思,回復人性平等的尊重打破名校的迷思,回復人性平等的尊重 日前有教授憂心偏鄉的學童因為資源不足,學習程度不如都市的小孩,對於這些小孩將來無法進入名校就讀而憂心。我才深思這個問題,並感受到其中的不合邏輯之處。 年輕就學時,雖然家境經濟不好,幸有學校導師的提攜,再加上個人的努力,我也加入競爭激烈的考試行列,我沒有補習,也深知自己的程度比不上別人,求學考試的過程確實受了不少折磨。這種折磨不是養尊處優的學生每天參加課後補習,或是來自父母殷切期盼的壓力,而是來自於自己在家孤獨學習與摸索,卻又得不到家人的支持。 當年就讀國中時,有所謂的升學班,這些都是有潛力進入名校的學生,老師特別給予關注,屬於特殊境遇的我也算是其中一位。可惜,人室內設計的一生不都是順遂的,我的青少年時期,竟是這一生最逆境的時候,升學考試這回事也就相當不順利。不是出自名校的情結,是我年輕時候的痛,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有相同的感受。這種被輕視的感受在生活中很容易覺知,以我為例,我有一位兄長很聰明,是世俗所認定的聰明,他就是眾所認定的名校出身,我們一般稱之為國立大學。他對我不是就讀國立大學有幾許的失望,言語中也有一些鄙視的意味。我當時確實有點訝異這種對待,當然,內心也是有一點受傷的感受。因為,當他可以自由地在外地就學與就業,去發展自我的同時,我和其他兄姐卻是必需在家裡承擔家庭勞務,我們都不是出自名校。還好,我是學佛之人,自也在自我觀照中省思,並在護法的導引下,獲得內在心靈的平衡。 日前有教授提出學校面膜應該發展各自特色,無論公私立,皆應該受到國家等同的補助,打破名校與非名校的區分與排名。對此,我相當認同。名校與非名校,這本身就在做階級的區分,身為教育人員如此自我設限,並如此教育臺灣的 ”菁英”,我個人認為,並不是良好的示範。最近幾年,有人憂心當下清寒子弟進入不了台成清交等名校,我也感受到這其中的不合邏輯之處。 我觀察一些周遭出自這些名校的人,也許不是來自優渥的家庭,也許來自富裕的家庭,他們在就學或考試期間,確實”很努力”,這種努力被某些人捧為學習上的 ”模範”。然而,仔細去觀察,其這種努力的程度,可以排除做家事,家務事恐怕是弟妹或兄姐或父母在承擔,甚至延續到出社會還是如此,因為他們有相當”聰明”和藉口,足以說服別人,他們不需要做酒店工作這些勞務的事,因為,他們是要做大事,賺大錢的人,他們是社會的”菁英”啊! 曾經有一位電視知名主播,出身名校,她提到她小時候就很喜歡讀書,當她的母親叫她做家事,她很堅定地跟母親說:「不行,我不能做家事,因為我要讀書。」然後轉身就去讀自己的書,母親無耐,只好叫這位主播的弟弟做家事。她似乎頗為得意地表示,她就是這樣堅定地努力讀書,所以才能夠上名校,當上主播。這些媒體雜誌很喜歡訪問這些名校出身的知名人物,因為,名校的美名,是最好的賣點。 這樣的 ”菁英”,專業科目能力的確很強,做事效率很快,看起來也的確 ”聰明”,因為,他們也不勞苦,頗有 ”富貴之命”,薪資也的確豐厚入袋,他們是用腦工作的,勞力的事,那些不成材的、那些低薪賺不了錢的工作,不票貼需要他們來做,這些都應該由那些非名校出身的人來做就行了,只要支付給他們很低的薪資就夠了。 這些”菁英”理當拿高薪搞經濟,理當由國家提供資源讓他們搞專業,經濟搞砸了,不是他們專業的問題,而是整個國際經濟連動影響的問題。國家的資源理當用在這些人身上,因為,他們是社會的菁英,會為國家創造更大產值,更高的福利。如果真是如此?為什麼,大家都在過苦日子呢?那些上市公司有一半以上都處在虧損狀態,許多名校出身的菁英不都聚集在這些知名的上市公司?或政府單位?在這些菁英引導下,這社會不是應該成為富裕幸福的社會?為什麼有這麼多年輕人買不起房,又因此不婚、不生、不養呢?這是我在社會上對這些出自名校 ”菁英” 的觀察,沒錯,他們的確相當 ”優秀”。但這種”優住商房屋秀”其實含有相當勢利的成份,並且,善於偽裝。表面上說得很好聽,其實,就學佛者的角度,很容易看穿其內在的自私與貪欲,是隱伏在其”美言善行”之下。 故這些自認為”菁英”或人上人,是否應該想想,之所以能夠上名校,之所以能夠成為菁英,是多少人承擔了那些無法量化的勞務成本,才讓這些人能夠進入名校,享用多數的國家資源,成為社會”菁英”?而這些國家資源,又多少是那些非名校出身的勞苦民眾所繳納的稅?沒有了這些大多數的勞苦民眾,承擔著種種低階與勞務的工作,光靠這些菁英,社會就能運轉嗎? 我不是反菁英。”菁英”一詞概念本身已含階級區分,其本質上已對人我之間作出意識型態上的分別,對我來說,這種概念就如同印度存在的貴族與賤民等階級概念,它對社會的影響,就591我個人來觀,其實,負面大於正面。對於眾生,我們應該去瞭解到他們各自不同的優點及不同的功能,在他們優點的部份,他們對社會的貢獻,無論多寡,都是”菁英”,故每個人發揮其個人的優點和功能,每個人都是其優點領域的”菁英”,所以,每個人都是菁英,這樣對自己的肯定,及對別人的肯定,才能形成一種良善及正面的能量循還。我們當下社會常以進入名校而被定義為”菁英”,這些教授”菁英”或”菁英”教授,以這樣狹隘的觀點,大放言論,真正是在誤導眾生而不自知。 我們應該擔憂的是偏鄉學童教育資源不足,該思考的是如何去補足這資源不足的部份,讓他們能夠有適當的學習資源與環境,足以增長他們的生活技能與生活智慧,以改善自身的困境,並對社會做出貢獻。而當下電腦網路發達,太平洋房屋資訊流通,各學校若能夠開放自由,讓師資交流運用與各種設備與資源互通,打破校與校的界限,及學生及社會人士對名校的迷思所產生的階級意識分別,是最好的方式。您看,現在即使是美國、英國或日本的知名大學的課程,我們在臺灣,在偏鄉,也是可以藉由網路聽課。故即使這些學童在偏鄉,只要給他們 ”一把鑰匙” (這把鑰匙可以是有形的,也可以是無形的),讓他們足以開啟人生智慧與知識的大門,一生受用不盡,那麼,他們進不進得了名校,其實是不值得擔憂的問題。因為就他們本身或社會人士,皆將因此肯定他們,對他們的能力深具信心,而不再需要名校光環的加持。我相信在未來,名校將不再是眾人趨之若鶩的目標,學生也不因此感到焦慮,或因為不是出自名校而自卑。因為整個學習環境的快速土地買賣改變,資訊的取得與吸收相對容易,即使不是就讀名校,也可以透過自修,修讀美國哈佛或史丹佛的課程,Youtube或網路上皆有熱心人士所提供的中文翻譯,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學習管道。 名校的階級意識,與教育或國家資源分配不均,才是整個國家與社會應該擔憂的問題。如果要去擔憂這些偏鄉學童或清寒子弟進不了名校,那麼,那些進不了名校的其他人,難道就不需要擔憂嗎? 我們該擔憂的不是進不進得了名校,而是如何提供給所有的學子表演的舞台(無論這學子出社會的短長,所學為何),足以發展自我,發揮個人長才,而在其發展自我的同時,又足以溫飽。 名校的光環,死後帶得走嗎?它會讓您上天堂嗎?每一個人的價值皆是無價的,其所能貢獻的也是無法評比的,無論是不是來自名校。因為,如何有巢氏房屋評比皆落入意識主觀的分別,這種分別本身其實已經是缺憾,是不圓滿的。並非來自名校,他就比較有貢獻,或者他就晉身上流社會,富貴名利不缺,就叫做社會階級的上下流動。那麼,您教那些在底層流動的人口,情何以堪。這樣的社會不就是一直處在對立的狀態,仍是一種倒退,不是進化的社會啊! 這些名校的癥結來自某些自我感覺良好的”菁英”,其意識型態的分別,而這種強烈的意識分別是完全背離佛性。可惜,這一群 ”菁英”,卻完全沒有這種覺知,意圖維持名校的美譽並掌控資源,或藉此在社會上容易卡位,而一直生活在自己的美夢中。


.msgcontent .wsharing ul li { text-indent: 0; }



分享

Facebook
Plurk
小型辦公室YAHOO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m14emdwj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